|
中國日益增長的木材消耗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對矛盾,發展高產(chan) 的人工林可能是一個(ge) 有效的解決(jue) 途徑。桉樹(Eucalypts)是著名的速生樹種,自然分布主要在澳洲,中國不產(chan) ,近十年來桉樹在中國華南地區的廣泛種植,引起了科學界和公眾(zhong) 對其生態影響的廣泛關(guan) 注。
上海辰山植物園(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)科研人員金冬梅博士等和環保部生態環境評估中心的黃勇博士合作,調查了廣東(dong) 和廣西的46個(ge) 桉樹林樣地和21個(ge) 包括非桉樹人工林和次生灌草叢(cong) 在內(nei) 的對照組的林下生物多樣性。結果發現:與(yu) 對照組相比,桉樹林在生物多樣性指數上沒有顯示出明顯的下降;但群落結構發生了顯著的改變。其中以飛機草(Chromolaena odorata)為(wei) 代表的菊科植物在桉樹林林下的重要值顯著提升,外來入侵植物的豐(feng) 富度、重要值與(yu) 發生頻率也高於(yu) 對照組;而芒萁(Dicranopteris pedata)等本土植物的重要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在桉樹林林下發現的20種外來入侵植物中有9種屬於(yu) 惡性入侵,其中7種是菊科植物。同時,相比於(yu) 5-8年林齡的桉樹林,1-4年林齡的桉樹林林下外來植物入侵更為(wei) 嚴(yan) 重。2015年12月21日,研究論文以High risk of plant invasion in the understory of eucalypt plantations in South China為(wei) 題發表在《Scientific Reports》期刊上。
該研究為(wei) 中國桉樹林種植的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參考。
原文鏈接: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