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蛇菰屬是蛇菰科寄生肉質草本植物,包含23個(ge) 物種,分布於(yu) 亞(ya) 洲和大洋洲熱帶和亞(ya) 熱帶。本屬植物是最具爭(zheng) 議的開花植物之一,具有高度退化的形態學特征(圖一),例如微小的花朵和粗糙的葉子,常寄生在蕁麻科、殼鬥科、杜鵑花科、豆科等葉子醒目的常綠樹的根部。盡管其在傳(chuan) 統醫學中應用廣泛,但尚未見到其在傳(chuan) 統應用、植物化學和藥理學方麵的任何綜述性文章。武漢植物園東(dong) 非植物區係和分類學學科組研究人員收集並整理了關(guan) 於(yu) 蛇菰屬物種的民族植物學、植物化學、藥理學等方麵的數據與(yu) 資料,係統評價(jia) 了蛇菰屬植物的傳(chuan) 統用途、植物化學和藥理作用,討論了其藥用潛力、現代科學研究以及兩(liang) 者之間的關(guan) 係,這對充分發揮其藥用潛力以開發相關(guan) 藥物,促進該屬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與(yu) 應用具有重要意義(yi) 。 武漢植物園東(dong) 非植物區係與(yu) 分類學研究團隊一直在重點對蛇菰屬等非自養(yang) 植物的分類、演化和開發利用開展研究。研究團隊對蛇菰屬植物相關(guan) 的研究文獻和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,分析結果顯示,共有9種蛇菰屬植物被亞(ya) 洲不同國家廣泛應用於(yu) 傳(chuan) 統醫療中,從(cong) 這些植物中共分離鑒定出159種次生代謝物,包括單寧類、黃酮類、甾醇類、木脂素類、查爾酮類、萜烯類和苯丙素類。其中單寧類、木脂素類、萜類、查爾酮類和酚酸類化合物是該屬植物藥理活性的主要組成成分,具有抗炎、抗氧化、降血糖、細胞毒性、抗菌、合成黑色素等多種體(ti) 內(nei) 和體(ti) 外生物活性(圖二)。該屬植物在民間醫學中被用於(yu) 治療各種疾病,但目前對該屬植物的研究還較少。此外,本屬植物具有豐(feng) 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。因此,有必要對該屬植物進行進一步研究,使其成為(wei) 新藥開發的潛在資源,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,還應進行更多的體(ti) 外和體(ti) 內(nei) 研究,以及毒理學研究和臨(lin) 床試驗,以驗證其在民間醫學中使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。 該研究以 The genusBalanophoratraditionalmedicine,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: A review 為(wei) 題發表於(yu) 國際期刊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上。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31961143026,31970211)、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計劃項目(2019FY101800)、國際科學組織聯盟(ANSO)和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(SAJC202101)的資助。肯尼亞(ya) 籍留學生Elizabeth Syowai Mutinda為(wei) 本論文的第一作者,胡光萬(wan) 研究員為(wei) 通訊作者,研究組的其他學生也參與(yu) 了本項研究。  
圖1 紅冬蛇菰:A:雄株和雌株;B:雌株;C:雄株  
圖2 研究示意圖(圖片來源:Elizabeth Syowai Mutinda) 東(dong) 非植物區係和分類學學科組 Elizabeth Syowai Mutinda,梁燦
|